經過1300多年的本土化、民族化的發展歷程,中國穆斯林成功協調伊斯蘭文化和中國社會文化的關系,伊斯蘭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近期,新疆伊斯蘭教經學院教師研修班在中央社院舉行。7月17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楊桂萍為學員們帶來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課程。
作者:楊桂萍,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
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
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用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等觀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
伊斯蘭教在中國經過1300多年的本土化、民族化的發展歷程。中國穆斯林成功協調伊斯蘭文化和中國社會及中國文化的關系,伊斯蘭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在政府的引導下,中國穆斯林在強調伊斯蘭教基本信仰的同時,主動適應中國社會,尊重中國主流文化和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從教義思想、組織制度、宗教教育、政治法律等多個層面對伊斯蘭教進行新的解讀和詮釋,使伊斯蘭教的信仰表達形式、宗教制度、經典著作以及教義思想體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1、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遣使入華通好。唐、宋時期前來中國的阿拉伯、波斯貢使和商人,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將伊斯蘭教和平傳入中國。
元、明以來,中國伊斯蘭教主要以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十個民族為信仰載體,伊斯蘭教的文化、思想、制度轉化為十個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習俗,伊斯蘭教也被賦予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經過1300多年的本土化、民族化的發展歷程,伊斯蘭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在政治層面,中國穆斯林創造性地詮釋《古蘭經》和圣訓,認同中國主流價值觀,主動會通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強調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在內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把對真主的崇拜與對國家的忠誠聯系起來,倡導敬主、尊君、孝親具有內在一致性,堅持愛國愛教,較好地解決了宗教認同與政治認同之間的張力。
在教義思想層面,穆斯林用中國語言、中國文化闡釋伊斯蘭教,把形而上學的本體論與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相結合,用中國傳統哲學的無極、太極、陰陽、理氣、性命、五行、體用等范疇闡發伊斯蘭教的宇宙觀。
用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解釋伊斯蘭教的“念”“禮”“齋”“課”“朝”,從理論上闡明伊斯蘭教與儒家無異。
穆斯林在實踐伊斯蘭教的同時,堅持儒家倡導的道德修養,“外則盡人之五倫,內則修己之五功”,修身、明心、盡性,把儒家修身養性之道(存養省察、格致誠正、成己成物、修齊治平等)當作穆斯林擁有信仰(伊瑪尼)的組成部分。強調敬主、忠君、孝親的一致性。
在組織制度層面,中國穆斯林不把伊斯蘭世界的“烏瑪”觀念當作政治追求,自覺接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領導和管理。在宗教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通過歷史上形成的教坊、宗族社區等具有中國特色的組織方式來傳承、發展伊斯蘭教。
在教育領域,中國穆斯林自唐、宋時期就積極主動地學習漢語言、漢文化,接受儒家教育,參加科舉考試,參與文化活動。與此同時,中國穆斯林通過家庭教育、清真寺的經堂教育或經文學校和伊斯蘭教經學院(1955年以來陸續建立),傳承伊斯蘭教的文化知識,培養宗教接班人。
在法律層面,中國穆斯林積極主動適應中國社會,成功解決了公法與私法、國家法律與伊斯蘭教法之間的張力。在私人生活領域和宗教生活領域,部分地保留伊斯蘭教教法,在公共生活領域遵守國家法律,當國法與教法矛盾時,堅持國法高于教法,從而使得好公民與好穆民的身份得到協調、統一。
中國穆斯林積極參與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通過對主流社會及其文化的調適,以伊斯蘭教為內核的民族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2、中國化的伊斯蘭教已成為中國伊斯蘭教的主流
伊斯蘭教在中國經過上千年的發展,中國化的伊斯蘭教早已是中國伊斯蘭教的主流,廣大穆斯林應堅持伊斯蘭教的中國化方向,用伊斯蘭教的正信正行引領廣大穆斯林抵制極端思想、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
伊斯蘭教在繼承傳統經注學、圣訓學、教法學和教義學的優秀成果的同時,博采世界文明之精華,以當代思想闡釋傳統遺產,與時俱進地解釋《古蘭經》和“圣訓”。
《古蘭經》和“圣訓”鼓勵用互補的、多元的方法解決現實問題。伊斯蘭教允許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穆斯林本土化和處境化,鼓勵穆斯林對經、訓做出符合時代要求、利于民族發展的詮釋。
——弘揚伊斯蘭教的和平寬容精神,維護民族團結。伊斯蘭教倡導和平,《古蘭經》強調“對于宗教,絕無強迫”。圣訓要求穆斯林善待異教徒,允許非穆斯林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信仰和禮拜方式。
——伊斯蘭的先知指出:對知識和科學的探索,是每個穆斯林(男人和女人)義不容辭的職責。中國化的伊斯蘭教鼓勵求知、重視教育的傳統,如引導南疆維吾爾族穆斯林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先進的勞動技能,提高教育水平,提升競爭實力。
——引導穆斯林走現代化發展道路,在謀求個人和家庭福祉的同時,為社會和國家奉獻才智。中國穆斯林一向有經商的傳統,在中國經濟發展和中外經貿往來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唐宋時期,穆斯林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把北非、西亞、南亞和歐洲的香料、藥材、良馬等物品運往中國,再把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運往西亞和歐洲,活躍了中外經貿往來,也為唐宋政府帶來了豐厚的國庫收入。
改革開放以來,穆斯林積極參與經濟建設,繁榮市場,拓展經貿關系,促進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期待新疆各族民眾積極投身現代化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中,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做出貢獻。
中國伊斯蘭教得益于伊斯蘭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滋養,底蘊深厚。中國伊斯蘭教倡導中道、理性、寬容,鼓勵多元、合作、和平,反對排他、極端、狂熱,禁止分裂、對抗、暴力。中國政府在民族宗教領域的管理經驗,中國宗教和諧共生、理性包容的傳統,中國各界精英以和平手段化解沖突、締造民族宗教和諧關系。
上一篇:中國的穆斯林都來自哪些教派?
下一篇:【寫民族志】同在屋檐下——云南德欽“藏回”結合式家庭的家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