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楊懷中先生的學術積累
1970年,著名回族學者楊懷中先生調入寧夏人民出版社,開始了作為編輯的職業生涯,而回族與伊斯蘭文化學術研究正是其專業志趣和主要陣地,他有感于“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對回回民族的發展狀況,不作跟蹤記錄,這使今日的研究人員大有望洋興嘆之苦”⑴1。楊懷中先生作為編輯出版了14種圖書,分別為《回族簡史》《漫談清真寺》《清代中國伊斯蘭教論集》[1]《回族史論集》《伊斯蘭教在中國》《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上、下冊)《中國伊斯蘭史存稿》《寧夏伊斯蘭教派概要》[2]《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3]《世界伊斯蘭教派概要》《伊本·白圖泰游記》《北方民族原始社會形態研究》《故事里的邏輯》《現代漢語同義詞辨析》[4],這些書籍主要集中在回族伊斯蘭文化研究方向,展示了楊懷中先生作為編輯的策劃意識和選題眼光,也彰顯了其作為文史學者的情感觀照與學術智識。他不僅僅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而是真正做到了“術業有專攻”。
1981年,楊懷中先生進入寧夏社會科學院工作,身份兼具學者、編輯與研究機構管理者三重角色,并具體擔任了該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所長,《回族研究》的主編,為該院回族學學科的首席專家。
對于《回族研究》這一學術期刊的創辦,楊懷中先生是牢記了白壽彝先生的囑托,經過多方奔走,用時八年才得創刊。當時的楊懷中先生,不斷地加入大部頭著作的編纂團隊中,如作為副主編及主要撰稿人參與了《回族人物志》(元明清及近代)四卷的編寫工作,參與撰寫了由白壽彝先生擔任總主編的《中國通史》中的明代卷、近代卷,并具體撰寫了《鄭和傳》和《杜文秀傳》,深度介入到了相關重點和主流學術著作的編輯出版工作中。
楊懷中先生出席社科頒獎大會
1991年,楊懷中先生的專著《回族史論稿》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作者有關回族史研究和伊斯蘭史研究的論文17篇,其中包含“伊斯蘭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唐代的番客”“宋代的番客”“元代東來的回回世家”等重點文章,并由白壽彝先生親自做序。該書可謂是奠定楊懷中先生影響力的力作,多篇書評贊揚其展示了回族的文化特質、倡導了回族的精神價值。之后,楊懷中先生又與余振貴先生合作主編了《中國伊斯蘭文獻著譯提要》,該書成為了解相關文獻的指南針,多達578部相關文獻,涵蓋廣闊,被認為“是目前學術界研究民國時期伊斯蘭教漢文譯著最為翔實的著作,對繼續挖掘新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對繼續拓寬研究領域和范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⑵2。該書出版于1993年,對此后不斷吸引人才進入到相關學術領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在古籍點校方面,楊懷中先生有《欽定蘭州紀略》和《欽定石峰堡紀略》兩部關涉回族的古籍。此外,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中國回回民族史》也收錄了楊懷中先生的9篇文章。2012年,楊懷中先生的專著《回族史散論》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這些著作的出版,與楊懷中先生在編輯和學者之間角色的順暢轉換,以及對“回族學”研究不斷升級的引領意識是分不開的。
二、楊懷中先生學術研究的基本特征
在中國知網以“寧夏社會科學院”作者“楊懷中”為檢索項,共得45篇文章,發表時限為1991至2017年,時長為26年。其中《寧夏社會科學》2篇,《光明日報》1篇,題為《影響世界的阿拉伯文化巨人》,1篇入選《鄭和下西洋與文明對話國際研討會論文匯編》,其余均發表在《回族研究》。這樣的發表安排,正體現了楊懷中先生在學術領域的陣地意識,也有助于形成學術品牌和“拳頭產品”。
楊懷中先生已發表的論文作品中,合著較少,僅有3篇合作作品,體現了楊懷中先生作為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勤奮與追求,尤其是獨立的判斷和審慎的思考。堅守自己的發表陣地,也能體現出楊懷中先生能夠“牢記使命”與“不忘初心”。從其作品的發表頻次與周期來看,也體現出了“細水長流”的特征,即每年基本都有發表,且每年的發文量都不大,呈現出一個獨立作者良好的創作姿態。
首先為回族人物和文化方面的研究,這是建立“回族學”的最主要的文獻和理論基礎。這方面的文章有《武壇二王——王子斌、王子平》《馬啟西先生傳略》《展示人性的大美》[5]《海固起義中的馬喜春一家》《杜大元帥事略》《杜文秀傳略》等,主要采用歷史梳理的方法,對回族發展進程中出現的重要史實和歷史人物進行深度挖掘。
其次為學術商討類研究,主要有《在新形勢下,加強民族研究工作》《儒學與伊斯蘭文明結合的現代意義》《對王岱輿、劉智學術地位的再認識——致杜維明先生的信》《不背乎教亦不泥乎教——明代回族讀書人對回儒文化交流的心態》《波斯照明學派對十七世紀中國伊斯蘭漢文著述的影響》《中國歷史上伊斯蘭文化的四次高潮》《元代東來的回回世家(續)》等。此類文章主要突出作者的研究意識和學術思辨,是真正體現楊懷中先生學術水平的作品。
再次為祝詞與賀詞,這部分不是重點,但也體現了楊懷中先生對于出版界相關動向的重視以及關懷,如《?!窗⒗澜纭翟睫k越好》《回顧與啟迪──祝賀<漢譯《古蘭經》史話>問世》《重振回商精神》,主要是作為編輯出版人的專業觀察和工作體會。
最后為鄭和研究,楊懷中先生共發表過3篇論文,即《蕃客東來與鄭和出使西洋》《走進鄭和》《回回民族航海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從回回民族史角度看鄭和七下西洋》,也是對回族精神的再挖掘和再發揚,以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此外,楊懷中先生還有一些屬于內部出版和非正式出版的作品未計算在內。
三、楊懷中先生對學術團隊的培養
1. 勇做學者型編輯家,爭當學術開拓者
楊懷中先生在其《回族史散論》的末尾《編余題墨》一文中說:“我于1970年秋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干校調入寧夏人民出版社編輯部政史編輯組做編輯工作。1981年秋調入寧夏社會科學院,創辦并主編《回族研究》學術期刊。悠悠40年,和書稿、文章打交道,每遇有新意書稿、文章,輒走筆點評,附于書、文之前,計有卷首語、導語、提要、題記、序、跋、編者按、摘要等形式,現選取42條,匯成《編余題墨》。從中可以看出時代氛圍、學術環境和編者心路歷程。懷中記2011年8月”⑶3這段話展示了楊懷中先生作為一個文人、編輯家的自律,既不斷真實地記錄自己在研究、撰述和出版方面的最新進展、成績和突破,也不斷地加強與同儕的聯系。以文會友、切磋琢磨,以平等姿態、優化服務意識,也是在延長學人的生命。
楊懷中先生先后組織編輯出版了《回族簡史》《清代伊斯蘭教論集》《漫談清真寺》《伊斯蘭教派概要》《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伊本·白圖泰游記》《中國伊斯蘭史存稿》《北方民族原始社會形態研究》《寧夏伊斯蘭教派概要》《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回族史論稿》《漢語同義詞辨析》等著作。“楊懷中先生同白壽彝先生、馬堅教授一樣,秉承學者的求真之道,在回族伊斯蘭教研究、中國阿拉伯學和中阿文明交流學術共同體的思想歷程中互為表里、相互促進,并在學科生長發展的歷史節點上,留下了屬于他們的學術領地。”⑷4這就是執著的信念和堅定的追求,以及作為編輯家的情懷與視野。
2. 團結和壯大研究團隊,做好提攜與貫通工作
首先,楊懷中先生對于回族學的研究,受到陳垣、白壽彝等先生的啟蒙,并以金吉堂、傅統先、馬以愚、白壽彝等先生的回教史研究以及楊志玖先生的元史及元代回族史研究作為重要參照。“他上承陳垣先生及其研究生、白壽彝先生還有楊志玖諸先生之學,下啟一大批中青年學人進入回族歷史文化領域,事跡昭昭,可賀可贊。這是學術源流,顯示了人在其中的作用和位置。”⑸5此外,楊懷中先生非常樂于接受學界業界同行的采訪,也樂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研究心得,特別是能夠做好承前啟后和貫通左右的工作。
作為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者,楊懷中先生能夠巧妙平衡學者與編輯兩種身份,同時又兼具理論家、批評家、實踐家的特征,在學術追求中能夠達出“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評述、紀念、追思楊懷中先生的文章,最終的聚集點多為“熱愛”,即志同道合者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中尋找到的共鳴,并堅持走好學術之路。
四、楊懷中先生學術道路的啟示
1. 注重平臺建設與榮譽積累,不斷向主流方陣靠攏
楊懷中先生的專著《回族史論稿》,被認為是“展示我國回族學史績的一部功勛著作”。其《回族人物志》(元代卷)獲得省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二等獎,并被編入中宣部出版的《全國得獎書目》中。楊懷中先生還完成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七五”重點課題《伊斯蘭與中國文化》,國家社會科學“八五”重點課題《回族通史》的寫作。其中,《伊斯蘭與中國文化》于1996年在第一屆寧夏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中入選作品獎,并獲得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回族史論稿》一書,獲得北方18省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首屆中國民族圖書三等獎及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此外,楊懷中先生的論文《論十八世紀哲合林耶穆斯林的起義》《甘寧青回族中的蘇菲派》,分獲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楊懷中先生還參加了白壽彝先生擔任總主編的《中國通史》的撰寫工作,此書先后榮獲了三個獎項,分別是: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特等獎和第三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
有了這些獎項的認可和支撐,對于楊懷中先生持續從事相關研究是一種鼓勵和鞭策。另外,學術作品受到官方認可和同行贊譽,也在客觀上激勵了同類學者繼續沿著相似的道路前進,并不斷激發新研究方向的學術能量,逐漸上升到主流研究方陣。
2. 注重加強國際交流,把民族學術推向世界
楊懷中先生是非常具有國際觀念的學者,即不讓學術著作少人問津、束之高閣,而是要不斷爭取進入到主流和官方視野中,不斷將著作推向新的交流平臺,得到更高層面的認可。這本身就是將學術著作進行二次、三次和多次傳播,不斷使其產生傳播累積效應。楊懷中先生在眾多美國大學發表演講,并以會議論文參會,展現了開放而積極的學術姿態。楊懷中先生的作品也被收入《非阿拉伯、波斯地區伊斯蘭學人傳》和摩洛哥伊斯蘭資料庫《國際伊斯蘭學者名錄》,研究論文《中國歷史上伊斯蘭文化的四次高潮》《波斯照明學派對17世紀中國漢文著述的影響》(均為英文版)先后發表于國外相關英文雜志。
3. 做好編輯出版服務,以長者風范關懷后進
單純的學術文字編輯工作,往往顯得枯燥,而注入溫暖包容的學術服務意識和嚴謹細致的教育思想,則會使編輯出版工作增色不少。楊懷中先生在這方面的成績和貢獻尤為突出,如《〈中國回族文物鑒賞〉序》《一個將領,可以寫出一個朝代的興衰——〈諸馬與民國〉序》《〈回族研究〉創刊20周年精品書系總序》《〈回族語言文化〉序》《值得記述的歷史——序拜學英〈涇源回族史略〉》《發揚回族醫學的優秀傳統——勉為楊華祥先生〈湯瓶八診療法〉前綴》《〈新月之光〉序》《一部兼融伊斯蘭知識性與現實性的學術著作——勉為〈碧海探珠——努爾曼·馬賢文選〉前綴》《回族伊斯蘭教的柱石——〈中國回族阿洪經師知見錄〉前綴》《〈回回天文學史研究〉序》《〈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題記》《古老而又年輕的中阿友誼之樹長青——記〈伊本·白圖泰游記〉中文譯本在寧夏編輯出版的經過》等。這些序言和前綴,是一個編輯家和出版人對相關學術著作的觀照、品評和提攜,既能夠巧妙地表達學術觀點,也能夠融匯更深層次的“學術共同體”意識。相關的研究著作,也需要像楊懷中先生這樣的名家大家給予關懷和指引。
楊懷中先生部分著述
楊懷中先生還經常記述自己的編輯經歷與工作體會,這也體現了一位學者的嚴謹的治學作風,如《〈回族研究〉20年的回顧與展望》《回族研究的春天》《寧夏“十二五”期間回族生態移民工程記》等,都在不斷進行回顧與反思,“彰往知來”以繼續做好回族編輯出版史的自覺梳理工作。同時,楊懷中先生還寫作有一些書評,比如《回族史料學的豐收——慶賀〈回族典藏全書〉出版》《南京回族社會歷史的長卷──讀〈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積累四十年終成四冊書——回憶白壽彝先生主編〈回族人物志〉》,也都體現了楊懷中先生本身的學術情懷與責任擔當。
作為學者,發表高水平學術作品是其核心工作和首要任務;作為編輯,在多出書、出好書的同時,輔導、指引和培育更多的編輯人才,也是重要使命。與楊懷中先生共事過的不少晚輩學者和編輯,已經陸續成為相關專業和領域的接班人和骨干,這又是一個非常值得大書特書的貢獻,同時這也就是為什么楊懷中先生在學界和出版界值得持續性共同紀念的原因。
參考文獻與注釋略。
文章原發表于《中國穆斯林》2020年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