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向以“碧海、藍天、綠樹、紅瓦”而獨具魅力。在市內同安路562號的高坡上,有一座聳立的建筑,白墻綠瓦,五個銅綠色穹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為素有建筑博物館之稱的青島又增加了一道靚麗景觀,這就是青島清真寺。青島清真寺每周五做禮拜的人,有本地穆斯林,也有西北等地來青島做生意的穆斯林,還有外國穆斯林也是一道別樣的風景。主麻日從二樓到一樓,從殿內到院子,滿滿當當不留一點縫隙。但對來這兒的許多穆民來說,第一件事是禮拜,第二件便是享受清真美食。
來自新疆的清真美食

馕餅。
26歲的麥麥提,來自新疆喀什,2008年的時候一個人來到青島打拼,近十年來,他的工作就是烤包子和馕餅,一手拿著鐵鉗,一手拿著加長的鐵勺,將馕坑里泛著金色光澤滋滋作響的包子一個個搗下來,遞給不同的人。
他身邊還有兩個年齡相當的維族小伙子,負責烤肉和服務工作,烤肉的小伙子靦腆,對著鏡頭一直擺手,“不要拍,不要拍,對著鏡頭我緊張,就說不出話來了”,但麥麥提不一樣,即使他的漢語很生硬,他還是很喜歡和客人聊天,推銷自家產品。
烤包子。
臨夏人的小吃
有中國“小麥加”之稱的臨夏,唐代的駝鈴將伊斯蘭文化散布在那片土地上,在之后的上千年時間里,那片土地孕育出了回、東鄉、保安以及撒拉族的穆斯林們,這是一個龐大且有影響力的群體。“一手拿刀,一手拿繩”是早期對臨夏人販賣牛羊的形容,從臨夏到青島,在這千里之外的濱海城市里,這句話今天依然適用。
馬哈努
馬哈努是甘肅臨夏人,不善言辭,用方言講述在青島將近二十年的人生。98年來到青島,剛開始的時候與其他老鄉一樣開飯館,他說,當時青島沒有清真的商店,后來借著08年新建清真寺的契機,就在附近開了唯一一家清真的商店。店里不僅有各類零食,還有穆斯林用的湯瓶,頭巾等其他用品,馬哈努的妻子馬少華說“無論如何,要讓咱兄弟姐們們吃上正宗的清真食品,不僅是為賺錢,更是為廣大穆斯林的便利著想”。
馬少華
馬少華熱情又健談,讓她驕傲不僅是現在這個經營不賴的商店,還有她家的牛肉批發鋪,在她家的牛肉冷藏室里,早上剛剛屠宰的牛肉在禮拜結束后的一兩個小時里已經所剩不多,所有的周五都是這樣。
唯一的烘焙店
楊洋
楊洋,這位東北的穆斯林姑娘,來青島十年,大學畢業后進公司做食品檢驗工作,但后來做烘焙,一是因為大學期間飲食的不方便,想要或多或少改變這種不便,二是因為自己不喜歡被束縛,她說直到自己真的做了烘焙,才知道有些蛋糕里面含有穆斯林禁忌的成分。
以前在黃島開店,一年前搬到清真寺旁邊,店里有各種糕點、咖啡、冰淇淋等,比較受年輕人的喜歡,青島的第二年,第一次吃到清真的蛋糕,就像小孩子得到期待很久的糖果一樣。
唯一一家韓料
青島唯一一家韓國料理店,是一對年輕的穆斯林夫婦近期才開的,妻子長得高挑美麗,笑得輕柔,店里面有石鍋拌飯、生魚片甚至是火鍋簡單的菜品,“第一次吃清真的韓國泡菜,無法比較正不正宗,只能評價好不好吃”。
一切都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很多城市最原始的清真是拉面,后來有人拖家帶口,或孑然一身經過長途跋涉到陌生的城市,帶去他們的文化和習慣,后來就有了西北特色、西方特色,甚至是混合特色,這個時代,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早已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些東西總是會來的,只是讓人等得久一點。